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动态 >> 正文

正确的政绩观集中体现党的人民性

发布时间:2020-07-21 责任编辑:陈添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也是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干事创业、考量政绩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所谓正确政绩观,就是要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

政绩为谁而树——以造福人民为最重要的政绩

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频词、关键词、核心词。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面对中外记者发表讲话时即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后,“人民幸福”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一道,并列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将初心和使命作为贯穿大会的根本主题,掷地有声地宣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的提出,充分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使命追求。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事业观,首先必须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公仆,一要为公,不能有私心;二要为仆,不能有官气。公仆对人民负责,天经地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是共产党人的永恒追求和唯一使命。

树什么样的政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领导干部为官从政,有激情,有志向,想成就一番事业,作出一番政绩,这无可厚非,关键在于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为民务实的业绩,还是徒有虚名的政绩,不同追求的结果大相径庭。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决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出现这些问题根源就在于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担责,满足于做表面文章,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

应当树立什么样的政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人民群众关心的,是食品安全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能不能看得起病、能不能公平享受教育资源,等等。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毛泽东同志曾鲜明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领导干部为官一方,必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方设法做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公共治安等各项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切切实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抓成效,积小胜为大胜。换句话说,树政绩,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靠什么树政绩——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走过近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我们党深刻懂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依靠群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而忘记人民,脱离群众,将一事无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领导干部谋事创业、有所作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同群众密切联系。

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身上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的官僚主义时有发生。比如,有的对实际情况不了解不关注,不愿深入艰苦地区,甚至不愿同群众打交道;有的工作拖沓敷衍,遇事推诿扯皮,动辄层层上报;有的不顾地方实际,喜欢拍脑袋决策,独断专行,拒绝听取不同意见;有的门好进、脸好看、话好说,办事却左推右挡,等等。这些官僚主义问题,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价值观走偏、权力观扭曲,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水火不容。“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实践反复证明,无论何时何地,领导干部必须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找到打开局面的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只有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我们定政策、做决策才能符合实际、反映社情、体现民意,我们的工作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论是为谁树政绩、树什么样的政绩,还是靠什么树政绩,都必须集中体现党的人民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的,“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我们一切政策和工作的出发点就是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王香平)